停不下来!人民币又创新高!风险中性,汇率避险怎么玩?
目录
写在前面:汇率双向波动加剧、树立风险中性意识
一、人民币汇率创新高,旅游换汇正当时
二、汇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1、出口企业或将面临巨额亏损
2、进口企业做了远期购汇的话,是追加保证金还是提前平盘?这是个问题
3、汇率波动怎么办?锁汇出新招!
-出口企业:出口远期结汇,或出口项下境内外汇贷款结汇
-进口企业:人民币贸易融资
三、全口径跨境融资,不锁汇=空手套白狼?
四、结论:风险中性的核心是,拒绝汇率敞口
写在前面:汇率双向波动加剧、树立风险中性意识
上周四外管刚刚开过1月18日新闻发布会,指出人民币汇率要建立“风险中性”,周五晚间更是爆出央行为人民币跨境账户融资设置3%的逆周期系数,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入流动性、鼓励跨境人民币流出做好准备。这一连串的行为,似乎向市场释放出人民币近期已经升值过快的信号。出乎意料的是,本周以来,猪队友美元指数成功跌破90后一路低迷,进而带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势如破竹,持续飙升,周五在岸人民币23:30夜盘收盘价6.3295,创逾27个月以来的新高。
(图片来源:wind资讯)
离岸人民币兑美元也是按捺不住的强势上涨,最高达6.2970,直逼2015年“811”汇改前的价格了。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美元持续下跌,但和去年9月份时类似,大部分时间或处于无量下跌的状态,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多数人因持盘观望而错过止损点位只能趴下装死呢?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假期购汇高峰的刚性需求,人民币是否还会持续上扬呢?2017年5月,央行表示在人民币中间价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为稳定汇率减少“羊群效应”,设置逆周期参数缓冲市场情绪。眼看着经过大半年的努力,贬值阴云基本消散。在此期间,出口企业却因近半年来人民币的强势升值带来收入大幅缩水,苟延残喘,另一方面,进口企业的远期购汇和全口径外债的锁汇等外汇衍生交易由于人民币大幅升值也或将面临补缴保证金。在当前这种汇率波动情况下,单日升值甚至可达600点以上,真可谓进退两难,锁汇和不锁汇都可能被两边打脸。鉴于2017年汇率形势已大幅改善,上周五外汇交易中心发布消息:调整逆周期因子,由延缓贬值转向了中性。但调整后人民币继续加速升值,出口企业一片呜呼哀哉,那么国家是否会施以援手,再次用逆周期因子调节汇率,扭转升值过快趋势,阶段性进入双向波动甚至小幅贬值呢?毕竟去年九月份的V形反转还记忆犹新。让我们拭目以待,周一见。
(来源:外汇交易中心)
2017年的外汇形势大幅改善,由贬值和流出,转向了均衡甚至升值。尤其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较快升值。外管在1月18日新闻发布会上总结,美联储加息缩表及美国政府税改并未促进美元指数的增长,与此同时国内经济基本面总体良好,是促进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原因。人民币汇率要建立“风险中性”,进入双向波动,要求我们停止单边升值或者贬值思维,鼓励企业增强汇率风险意识,保持风险中性,适当套期保值,防止羊群效应,学会运用汇率工具汇率避险。
翻译过来就是,
1 汇率稳定并不仅仅因为国内采取的调控手段,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神助攻,美国进入升息周期后美元指数不升反降。
2 汇率波动会加大,以往长期单边升值或者贬值的情况很难再出现。已经赌惯了的国内企业不能再用以往简单粗暴的方式管理汇率风险。
再加上本周汇率一升再升,涨势强劲,一度突破6.3,在汇率贬值压力不大时,减少干预,可以促使汇率更具弹性,更符合市场化的要求。今天小编就从个人、外贸企业和外债三个方面来简单分析一下,人民币兑美元持续升值,我们该如何搭上这趟便车?
一、人民币汇率创新高,旅游换汇正当时
2017年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基本维持在6.95左右,最高至6.96。时隔一年,人民币已经涨至6.32,涨幅达9.2%。举个栗子,同样是购汇5万美元,现在兑换美元,可能比去年年初节省32000元人民币。如果有春节期间去美元国家度假计划,或者接下来会有旅游需求的人,该购汇的可以准备起来了。
小伙伴们可能有疑问,对人民币的涨跌幅,是否有个大概的判断呢?IMI学术委员、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1月21日在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十周年庆典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8新年报告会上发言,
“我们需要有一个区间,容忍度得大,可能这个区间要大,我认为底线是6,上线是7,这个要控制住,如果突破了这个限对我们影响太大了,同时在这个区间里面还要再分档,我们要设立预警线,而且要有预案。”
二、汇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出口企业或将面临巨额亏损
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以美元收汇的外贸出口企业来说,必然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同样的美元折合成的人民币更少了,在巨幅升值的情况下,甚至可能造成无法覆盖成本的局面。
通常情况下,出口企业会按照即期汇率,结合自己的生产成本,预留出一定的利润空间,向对方提供报价。有条件的企业可能会考虑远期结汇锁汇,但大多数的小型加工企业走的都是简单粗暴的路线,对待汇率变动,从来都是以不变应万变,秉承一字真言——赌。可人人皆知,久赌必输啊!
运气好了,遇到人民币大幅贬值,收到的美元折合成更多的人民币,一笔额外的收入。运气不好,人民币大涨,收入大幅缩水,挤压利润。近年来人工、场地等成本的上升,导致很多出口制造企业利润日渐摊薄。据不完全统计,企业辛辛苦苦一整年的利润也不过是5%左右,目前人民币一年涨幅9.2%,完全可能导致出口企业入不敷出,甚至歇业大吉。
关于汇率避险,部分小企业亏在不懂,但更多的企业是亏在不想。他们赌的是人民币单边升值或单边贬值,认为远期或期权等汇率避险工具是浪费钱的行为。可接连十几次都买大,总要碰到要开小吧?很多小企业,因为运气不错,碰巧在人民币贬值阶段多赚了一点汇率差价后,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过高,总想着人生难得几回搏,不如一把梭赢点利润,明明早就收到美元,生生握在手里,眼看美元日日下跌,就是不肯结汇止损,等待抱团死磕后的国家救援,换言之,装死。毕竟,无论是股市还是汇市,形势不对就卧倒,这都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交易策论。。
由于大多数的出口企业属于低端制造业,可替代性强,这也直接导致在谈判中丧失主动权。在美元贬值阶段,出口企业未必敢提价,但一旦美元升值了,国外买家就会在议价的时候砍价。为了防止丢失客户,很多小企业只能默默接受降价,指望着靠汇率赚点差价。看上去似乎只是简单的锁汇,背后却是定价的博弈,也是一把辛酸泪。
进口企业做了远期购汇的话,是追加保证金还是提前平盘?这是个问题
确实,进口企业估计已经在偷笑了,人在家中坐,喜从天上来。眼看着进口付汇成本更低了,这把赌赢了,美滋滋的准备过年了。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进口企业都在狂喜的。老老实实做了远期锁汇的进口企业哭晕在厕所。
2017年初人民币贬值走势愈演愈烈,特别是年初跌破6.9后,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看跌的呼声愈演愈烈,破7的所谓“专家预测”此起彼伏。很多有付汇需求的企业,吸取2016年的教训,想要预防风险,又不想承担高额的期权费,签订了远期购汇合同,意在锁定购汇价格。
(图片来源:wind资讯)
关于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小编在这里做一个小科普。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远期点,远期点根据期限有所不同,期限越长,远期点就越高。如上图左列所示,以黄色框的结汇汇率为例,三个月远期结汇价格为6.3574,即期结汇价格为6.3219,6.3574-6.3219=0.0355,也就是355点,正好为右列黄色框内三个月结汇掉期点。购汇汇率也是一样的道理。
由此可见,与即期购汇相比,远购购汇价格更高,对企业来说也就更差。相反,远期结汇的价格,总是优于即期结汇价格。2017年初即期购汇已经突破6.9,当时的远期购汇价格必定也是接近或超过7。当然,因不同企业的议价能力,远期购汇价格也是有所不同的。
另一方面,2017年9月份央行将银行远期购汇风险准备金调整为零。在此之前,银行的通常做法是将因20%的远期购汇风险准备金提高的成本,转嫁在对企业的远期购汇报价中。换言之,去年9月份之前做的的远期购汇锁汇价格通常在7以上。没想到的是,2017年下半年开始,人民币开启了强势走高的节奏,截至今日,竟然达到6.32。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银行办理的远期等外汇衍生交易是需要缴纳保证金的,或者占用企业在银行的授信。因为远期交易存在着企业违约的可能,需要定期对已签约的交易进行市值重估。国有大行收取的保证金通常为签约金额的5%左右,股份制银行或其他小银行,保证金可能更高。远期合约的市值重估后,如果亏损变大,当保证金不足以弥补亏损时,企业就会被银行要求追加保证金。然而对于进出口企业来说,流动资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哪怕只是多缴纳几十万,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正常业务的开展。
抖机灵的小伙伴可能会想出点歪主意:“我不交行不行?保证金我不要了!我多付几十万,用那么高的汇率购汇,还不如再观望一下,说不定人民币还能继续升值呢~反正我也不着急付汇,保证金你们拿走好了!”
机灵还是你机灵啊,签合同的时候没好好看吧?以下是某行的《人民币与外汇衍生交易主协议》中,明确规定银行向企业送达追加保证金的通知后,企业拒绝的后果:
“如乙方在甲方送达《保证金追加通知书》5个工作日内未足额缴纳保证金或追加经甲方认可的担保措施,甲方有权对该《保证金追加通知书》涉及的乙方所有交易进行强制平盘,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和费用由乙方承担,并且甲方有权从乙方在甲方处开立的保证金账户或者在XX银行开立的其他账户中扣除相应损失金额,将剩余的资金(如有)退回乙方指定的账户。”
简单来说,损失你担,利润再议。一旦企业拒绝在规定时间内缴纳足额保证金,银行将对该笔金额在外汇市场上强行平盘,通过反向交易,将为企业准备好的美元卖掉,换回人民币。那么由此引发的高买低卖造成的亏损,企业还是要补偿给银行的。
所以现状是,去年签约的那些远期购汇,尽管目前应该都已亏的稀里哗啦,但企业仍可能需要为了亏损的远期购汇追加保证金。当然也可以选择提前平盘,同样需要承担亏损。如果确实远购已到期,也有真实的购付汇需求,小编建议老老实实的缴纳保证金,为不能看准市场交点学费。如果远购尚未到期,还有充足的时间,同时又对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抱有巨大的信心,也可以选择提前平盘止损。交钱还是认亏?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问题。
汇率波动怎么办?锁汇出新招!
总而言之,汇率风险带给企业的伤痛着实不言而喻。裸泳容易抽筋,可质量差的泳衣阻力大,质量好的泳衣又太贵!高额的期权费又让人望而却步,乖乖远期锁汇又要面临补缴保证金,人生的选择为什么这么难?有没有别的办法呢?下面终于到了小编卖弄观点的时刻了。
汇率风险敞口产生的原因在于企业收付款的币种不一致以及时间不一致,那么为了规避汇率敞口,企业可以选择结售汇工具或者贸易融资等方式防范汇率风险。
出口企业:出口远期结汇,或出口项下境内外汇贷款结汇
总的来说,汇率风险的形成,来源于币种错配。出口企业从境外收入的是外币,但企业在境内购买原料、加工产品使用的却是人民币。只要不留汇率敞口,就能规避汇率风险。
关于出口远期结汇。企业与银行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以什么样的价格结汇多少美元。前文已经论述过,远期结汇的汇率相比即期是高于即期结汇的,所以对企业来说,可以在当期就知道未来会收入多少,从而在测算成本的时候,无需考虑未来汇率的波动,直接锁定最终利润。
缺点在于,在签约环节无法判断远期结汇价格与到期日的实际市场汇率孰优孰劣。按照现在的波动形势,可能也就是一天六七百点吧……但是对于需要长期稳定发展的企业来说,与裸泳相比,落袋为安似乎是更好的选择吧。
关于出口项下境内外汇贷款结汇。由于担心国内外汇贷款结汇会影响到国内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投放,所以外汇贷款是需要严格管控的。
2017年以前,仅限货物贸易项下已出货后的外币贷款才能结汇。2017年1月,为了稳汇率和扩流入,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改革完善真实合规性审核的通知》(汇发[2017]3号),进一步放开了外币贷款不能结汇的限制,允许出口项下外汇贷款结汇。
“一、扩大境内外汇贷款结汇范围。允许具有货物贸易出口背景的境内外汇贷款办理结汇。境内机构应以货物贸易出口收汇资金偿还,原则上不允许购汇偿还。 ”
具有货物贸易出口背景的国内外汇贷款,主要用途是支持有货物贸易出口业务的企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货物贸易项下出货后所有的贸易融资:如出口贸易融资项下的福费廷、出口押汇、出口保理、出口贴现等
货物出口贸易项下出货前的贸易融资:如打包贷款、订单融资等
以企业出口项下预期收汇额为基础的流动资金贷款,可不与企业的单笔出口收汇金额、期限等逐一匹配。其他类型的流动资金贷款暂不允许结汇。
也就是说,出口企业可以以货物贸易出口合同为基础,向境内银行申请货物贸易项下美元贷款,近端结汇成人民币使用,用于生产订单的日常消耗,而远端用未来的外汇收入偿还该笔贷款。由于融资币种和未来收款币种一致,所以没有汇率敞口,也就无需担心未来的汇率波动情况。
那么需要注意的是,该笔外汇贷款只能以自有外汇或货物贸易出口收汇资金偿还,原则上不允许购汇偿还。如果确实是无法按期收汇,而且企业也没有其他的外汇资金可用于偿还这笔贷款,那么企业向购汇银行说明情况,银行向外管事前报备后,也是可以办理的。
进口企业:人民币贸易融资
与出口企业基于应收账款的贸易融资不同,进口企业支付给境外的是外币,银行是向付款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而之所以可以为进口企业发放进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是基于进口贸易合同,假设企业将产品进口到境内,用于国内销售,所以将来会收到人民币。
所以,进口企业可以采用人民币贸易融资的方式,向银行借入人民币,购汇支付货款,并用国内销售的人民币收入偿还该笔人民币贷款。
此前,由于该方案涉及购汇出境,会对汇率带来压力,容易受到各地的指导。而眼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大,相信人民币贸易融资不失为一个合适合时的好方法。总之,尽管信贷审核上可能存在些许障碍,但我们认为仍然是可以解释的通的。
总的来说,不赌单边升值或贬值,不留汇率敞口,才能真正做到风险中性。进出口企业应该更多回归本源,提升生产和贸易环节的附加值,而不再依赖汇率升值或贬值的交易收入。
三、全口径跨境融资,不锁汇=空手套白狼?
2016年中,银发[2016]132号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外币一体化的全口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并在2017年初的银发[2017]9号文中进一步扩大了全口径跨境融资额度。
近年来监管的各种去杠杆要求导致各银行贷款投放额度都严重不足,因此几乎所有的国际业务部都开始大力推广内保内贷(内保直贷)这种业务。通过由境内银行开立保函,为企业向境外银行借用外债的方式继续提供融资服务。笔者在2016年9月已对该模式做过科普(参考:外债到全口径!银行和企业境外融资模式图解)
跟前面进出口企业面临的问题一样,借用全口径外债后,企业可选择锁汇或者不锁汇,锁汇将直接提高1%-2%左右的综合融资成本,不再有汇率风险,锁定了最终融资成本;而不锁汇虽然融资成本很低,却面临未来巨大的汇率风险,最终融资成本需要看还款时点的购汇价格。2017年借用的一年期全口径外债接下来将陆续到期,而对于那些胆肥的企业,借了外债不锁汇,一年后的今天赚翻了吧。
若企业签订外债合同的时候,汇率是6.96,借款100万美元,相当于696万人民币,而一年后的今天到期,汇率为6.32,那么只需要还款成本只有632万人民币了,节省了696-632=64万元人民币。去年初的银行一年期美元贷款利率成本假设是1.75%,加上80个点差,对企业来说,融资成本也不过是2.55%。即便是小银行的贷款利率略高一点,也不会超过到3%,那么假设100万美元借款一年的利息为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96万元,不到19万!而前述已经计算过,企业一年因汇率变动节省了64万元人民币,那就意味着,企业借的外债不仅不用付利息,反而多赚了64-19=45万元人民币。这不是天上掉馅饼是什么?不用掏钱白赚了一年的借款,还多赚了利息,这就是空手套白狼啊!
另一方面,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已锁汇的企业可能也正面临着追加保证金的问题。
但我们认为,风险中性的考量应该是未来的大方向,对于那些不锁汇赌单边的,“811”汇改时各种血淋淋的爆仓惨剧还历历在目。不光是内保内贷业务,企业和银行今后对于各类币种错配的融资都不应该留过多敞口。
鉴于当前贷款规模的缩减,全口径跨境融资成为了很多机构的首选,我们建议只有确保今后有外汇收入的情况下,才可对全口径跨境融资采取不锁汇的操作。
这场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呢。好了,废话不多说了,该买的买起来,该补的补起来,小老百姓的我们,想囤的也可以伺机囤起来了哦~(wink)
结论
1、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春节期间有旅游刚需的小伙伴,可以适当选择时间购汇了。
2、出口企业或将面临巨额亏损,进口企业的远期购汇或将面临追加保证金。在当前人民币强势升值、逐渐放松资金出境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选择远期结汇,或出口项下境内外汇贷款结汇;进口企业可以选择人民币贸易融资等手段规避汇率风险。
3、到期的全口径跨境融资,未锁汇的企业,可能有额外的收入,甚至有可能一年下来借钱不花成本,还多赚了利息。
4、风险中性的核心是,不赌单边升值或贬值,拒绝汇率敞口。通过结售汇或贸易融资,确保付款币种和收款币种一致,规避汇率敞口,也就无需担心未来的汇率波动情况。
写在后面:汇率避险能力有待提高
在当前汇率这种双向波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的弹簧市行情下,进出口企业如果还和以前一样完全不做汇率避险,只通过即期结售汇任由汇率波动听天由命,那就好比是手接白刃,好比是赤手炒栗,好比是在大雪天开着没有保险的车上路。
而长期以来的外汇管制和单边升值、贬值走势,使得结售汇工具并没有普及到各个企业之中,国内企业避险手段其实很有限,笔者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
1 实需原则的要求过于宽泛,谁能确定一年以后有没有实需呢?
2 过去要么长时间的单边升值,要么单边贬值,导致汇率避险无脑操作。进入双向波动后,才更考验工具的运用能力
3 市场化程度不够,外汇交易本质上也是交易,但与其他债券交易、大宗交易相比,在现行开放的市场下,外汇交易的灵活性和操作空间有限,银行的专业程度也有待提高。
长远来看,汇率避险对于企业和银行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拟设立“汇率避险交流群”,欢迎有相关汇率避险需求或经验的企业添加外汇助理手机&微信13524285894,提供名片,实名认证加微信群进行后续交流和讨论哦~